親子文章分享
常春藤心理學家:爸媽的工作從來不是讓孩子快樂
翻譯~樂羽嘉 天下Web only
當孩子覺得難過、沮喪或挫折,很多家長的立即反應就是試著讓他們開心起來。
接受美國名校哥倫比亞大學(Columbia University)訓練的臨床心理學家、三個孩子的媽媽甘奈荻(Becky Kennedy)認為,這是一個關鍵錯誤。
甘奈荻博士也是暢銷書作家、全球育兒與心理健康平台Good Inside創辦人,以兼具同理心和實用性的教養方式聞名,幫助父母在維持堅定領導力的同時,養育情緒健康的孩子。
她指出,如果父母在孩子處於困難時刻時,總是急著介入、試圖提振孩子的情緒,反而會阻礙孩子培養韌性,使他們在情感和心理上缺乏獨立面對困境的能力。
甘奈荻說,父母應該做的不是當「超級英雄」,而是在需要時提供支持或建議,並耐心傾聽。
「父母的工作從來不是讓孩子快樂,也不是替孩子壓平道路上的每一個障礙,」育兒播客節目《Good Inside》主持人甘奈荻說,在那些艱難時刻,家長的工作,是確定、相信孩子實際上有更多能耐,可以度過這些考驗。
甘奈荻表示,孩子會透過搞砸、犯錯、感到沮喪、得不到想要的結果來學習的。如果父母的重心只是讓孩子快樂,而不是幫助他們管理完整的情緒光譜,並學會透過恰當的行為表達感受,其實反而對孩子不好。
「學習的過程本來就非常混亂,」甘奈荻說,「學習的過程牽涉到情緒崩潰、說出『我真的有夠笨』或『我沒辦法做到』。如果父母出手代勞,就剝奪了孩子自行學習、把自己視為有韌性學習者的機會。」
舉例來說,下次孩子做數學作業遇到困難的時候,甘奈荻建議父母應該賦權孩子,讓孩子自己想出解法。孩子可能會哭、擺臭臉,或哀求你幫他做。甘奈荻建議父母可以這樣回應:
「你說得對。這道數學題真的很難。你覺得難,是因為真的難。我可以在旁邊陪你,我可以幫你檢查,我可以和你一起深呼吸,但我不會幫你做,因為我知道你一定能想出辦法。我相信你,我們可以一起度過這關。」
這種充滿同理心、堅定的態度,既能肯定孩子的感受,也能培養韌性與「內在效能感」(inner efficacy),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夠達成目標的信念。
發展心理學家普雷斯曼(Aliza Pressman)2024年1月在《CNBC Make It》撰文指出,這兩種能力是孩子成為成功而且具有高情緒智商(EQ)成年人的關鍵。
普雷斯曼寫道,「當孩子明白失敗不是因為永遠無法改變的限制時,就開啟了未來成功的空間。」
如果你過去常因孩子的哭鬧、撒嬌或求情而讓步,可能不容易照著甘奈荻的方法去做。
但甘奈荻表示,一旦開始實踐,你會很快注意到孩子(以及你自己)的韌性快速提升。你會發現自己更能冷靜面對孩子的挫折,而孩子調節情緒的速度也變快,愈來愈少依賴你的安撫,而更多依靠自己的力量。
甘奈荻補充說,孩子的「自我對話」內容也會明顯改善,「我們對孩子說的話,會變成孩子對自己說的話。所以當你重複告訴孩子『是的,這很難,但你是能做困難事情的小孩』時,有一天你會聽到孩子對自己說出同樣的話。」
文章轉載自天下雜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