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文章分享~情緒
周慕姿:孩子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
- 文-周慕姿
「情緒界限的模糊」經常是讓親子間陷入情緒勒索循環的主因。許多父母很容易被小孩的情緒牽著走,會希望他時時處於情緒好的狀態,如果不好,你會以為是當父母的沒做好。
面對家庭、面對自己最在乎的孩子,父母時常感覺孩子就像吃定你一般,總是知道如何用哭鬧來逼你就範。
這並不是因為孩子懂得什麼叫「情緒勒索」,他也不是故意要折磨你,而是他在和你互動的過程中發現,只要他情緒上來,你的行為就會跟著改變,他可以得到滿足,所以就會持續這樣的行為模式。
「情緒界限的模糊」經常是讓親子間陷入情緒勒索循環的主要原因。所謂的「情緒界限」,意指在情緒上,與他人拉出一個距離與空間範圍,當你在我旁邊,你的情緒不好時,我可以清楚知道,這是你的情緒不是我的,因此不會輕易受到對方影響。
親子間容易情緒界限模糊
做父母的對孩子之所以容易情緒界限模糊,主要原因包括:
第一,過多的責任。
容易被小孩情緒牽著走,是因為你會擔心,小孩情緒不好是你造成的。當你對孩子的情緒負起太多責任時,會希望他時時處於情緒好的狀態,孩子哭鬧,你會認為是當父母的沒教好。
第二,是對小孩處理能力的不信任。
對自己的孩子,你一定捨不得他難過,希望做些什麼來調整或改善他的情緒狀態,這也與東方父母對小孩的責任感跟控制感有很大關係。
控制小孩的力道愈大,愈不容許他有犯錯空間,這也代表你不相信他,他自然更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問題。
談到親子間情緒界限的設定,母親面對到的困難確實會比父親大。
因為,許多研究指出,寶寶從胎兒時期,情緒波動就跟母親連結,呈現共生狀態,因此,小孩特別容易接收到媽媽的情緒,媽媽也是。
這也是為何,很多小孩在別人面前可圈可點,但一回到媽媽身邊就很讓人頭疼,往好的方面想,這表示小孩跟你感情不錯,但這對媽媽的壓力很大,很多小孩特別需要媽媽的關注,很多行為不想離開媽媽,但對其他人的依附狀態卻沒那麼深。
面對小孩的情緒,父親通常比較理性,會跟小孩講道理,但有時候未必有幫助。
曾碰過一個個案,國中生不願跟家裡的人講話,原因之一是某次他去球場比賽,很努力打到冠亞軍賽,最後輸了,回來心情很差,對爸爸抱怨,卻獲得長篇大道理:「勝不驕、敗不餒,比賽本來就有輸有贏……」聽爸爸講了二十分鐘後,他就趁機溜進房間再也不想說話了。
你認為這位父親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嗎?他很在乎,但選擇用很權威的方式來表達,並試圖幫孩子解決這個情緒。這就是標準因為「情緒界限模糊」造成的表達困難。
小孩的難過可能源於先前的努力,他的悲傷程度反應出努力的多寡。
如果我們能有個情緒界限,了解孩子難過是正常的,跟我是不是個好父母沒有關係,而是跟他的情緒狀態有關,我們才有餘裕允許他有空間處理自己的情緒。此時,可能只需要告訴他,我們理解他的心情,需要任何協助時,隨時可以來找爸爸媽媽,先讓自己靜一靜。
不要急著想幫孩子做什麼
不要那麼快就想要幫孩子做一些事情,這不代表袖手旁觀。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的是:「我們一直都在」。很多父母以為,干涉才是愛。你在旁邊緊張擔心但忍著,那個愛更不容易。
明明知道他的決定會受傷,雖然不是那麼認同這個決定,與他討論過優缺點,但他還是堅持要做,做父母的還可以做些什麼?無非就是支持而已。能夠提供這樣的空間支持小孩,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,但他會因此對世界建立足夠的信任感,認為去碰觸這個情緒,失敗不會發生什麼事,因為知道你一直會在。
知道孩子的情緒不是自己的責任,但我們可從旁協助,這跟放任不同。尤其幼年階段,孩子需要大人協助他辨識及正確處理情緒,也需要大人以尊重的方式,協助他建立規矩與秩序。
當你有情緒界限,其實也代表:我們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。正向教養有個重要觀念,需要耐心跟孩子溝通。但如何有耐心?有時,你也要對自己有耐心,接受在那個當下,你無法做什麼的時候,允許自己先休息一下,允許自己偶爾做不到書上要你做到的那些事,但願意持續練習。
(採訪整理/實習記者吳美欣、記者邱紹雯)
文章轉載自親子天下雜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