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文章分享
陪兩個孩子走過7年早療的藥師媽媽:爸媽自己先能鼓起勇氣,孩子才走得下去
by 口述:黃俐瑋 / 文字整理:陳奕安
曾是藥師的黃俐瑋,家中10歲、6歲的孩子都曾被診斷出發展遲緩、需要接受早療。身為陪兩個孩子走過7年早療歷程的媽媽,她分享,家長在孩子面前先「撐過去」、對孩子有信心,是在早療過程中進步的關鍵。
兒子小得(化名)3歲時,被幼兒園老師提醒上課坐不住、眼神無法與他人對視、社交遇到困難;我當時也困惑「孩子去公園也會跟其他小朋友玩、感覺很正常」,但覺得評估看看沒有壞處,還是到醫院評估,結果發現小得確實有自閉特質、情緒社交能力需要加強,開啟我們的早療之路。
得知孩子有特殊需求時,我跟先生嚇了一跳!我們兩人都是藥師,在為了照顧孩子離職之前,我在醫院累積約10年藥師資歷;雖然是醫藥背景出身,但我們對發展遲緩或特殊兒領域不算了解,過去會自然合理化孩子的行徑,加上他的語言、認知能力都很好,沒想過小得可能需要早療。
家有全面遲緩兒,只能想「怎樣對孩子最好」
後來老二小儀(化名)出生,兄妹倆狀況截然不同!小儀的發展一直落後:其他小朋友4個月會翻身,小儀就是不動、身體無力;1歲孩子應該會自己走路,小儀1歲5個月時還需要扶牆走;她不會對音樂有特殊反應、只會發出「嗯嗯」聲、堅持度極高。因為有老大的經驗,加上小儀6個月大時,曾因不知名原因癲癇發作,我們很早就進入醫療端進行評估,確定小儀是「全面發展遲緩」,意思是肢體、認知、語言等能力都發展遲緩。
我跟先生不怕被貼標籤,當時只顧諮詢專家或有經驗的家長、思考「怎麼做對孩子才最好?」但對我們來說,每一關都是考驗。例如何時該讓小儀上幼兒園?無法融入普通班怎麼辦?是否要延後進入小學⋯⋯
後來經過其他早療家長的介紹,小儀先進入第一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的日托班,時段跟一般幼兒園差不多,訓練動作、認知、語言、生活自理等基本能力,能力慢慢追上後,我與中心老師討論、讓小儀從基金會「畢業」,轉學到公立幼兒園特教班、慢慢嘗試融合。
現在6歲的小儀,各項能力介於5~6歲之間,已轉入幼兒園普通班,我就覺得很棒!剛轉班時,其他孩子在學習區操作,她完全不知道該做什麼,現在已經能自己對著說明書組裝玩具,甚至迷上玩積木,讓我覺得孩子的能力有被啟發。回顧最一開始,小儀從不會說句子、只會簡單片語跟詞彙,容易生氣、感到挫折、動作協調不好,現在已能與一般孩子社交互動、學注音與數字加減!我看到她在能力上的增長。
黃俐瑋平時負責接送女兒來回早療課程,有空時會到國小擔任志工;先生也擔任家長會長、參加台北市國小家長會聯合會,致力於特殊兒議題推廣,「我們都想盡力讓更多人了解發展遲緩這件事」。由左至由為女兒小儀、媽媽黃俐瑋與黃俐瑋的先生。黃建賓攝
家長鼓起勇氣,是早療的第一步
知道孩子發展遲緩時,我都沒有哭耶。我不是沒哭過,但落淚的原因是看見她在學習上的挫折,覺得心疼。
因為全面發展遲緩,其他孩子學2次就會的事情,小儀可能需要練習2、30次;她也感覺得到自己與其他孩子的落差,比較沒自信。我印象很深刻,小儀在幼兒園特教班嘗試融合時,要到普通班上課,她回家後因為覺得與同學差異落差大,對我崩潰大哭,說她要回特教班、不想再嘗試了。
那一刻我心好痛、很捨不得,一般孩子都能做到的事情,她為什麼需要這麼努力?要有這麼多挫折?我後來在家長正向教養課程裡分享這件事,說著說著,眼淚就掉了下來。
因為兩個孩子,我已經接觸早療7年了。兒子發現有自閉特質、女兒確定發展遲緩時,家人都曾跟我說過「如果我是妳,我一定不知道該怎麼面對」,我只能說,「如果我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,他們(孩子)要怎麼辦?」
如果要給即將進入早療歷程的家長建議,我覺得最重要的是「家長在第一步要先撐過去」。當家長對孩子有信心、願意耐心陪伴,孩子才會對自己有信心,後面的早療歷程才能繼續走下去;如果家長沒有「挺」起來、退了一步,孩子可能就會退十步。後續就是要相信專業,配合老師、醫師等專家一起了解孩子的狀況跟需求,早療課程結束後,持續帶著孩子練習。
另外,對家長來說,獲得正向支持與鼓勵很重要!教養發展遲緩孩子不容易,我們有時候沒有這麼「聖人」,情緒多少會受到影響,除了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、認識其他家長給我很多建議,我也會參與正向教養課程,對內在狀況調整跟自我充實很有幫助。
小儀即將上小學,對我來說也是很大一個關卡啊!挑戰還沒結束,但我覺得就是關關難過關關過,跟孩子一起設定目標、培養信心,找出能夠在她挫折時療癒她的興趣,共同為目標努力,但不必太有壓力。
文章轉載自親子天下